2017年4月9日晚17点至21,龙秀清老师应西方医学社会史中心的邀请,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文渊楼3101举行了题为“中古教会史研究三题的讲座”。龙秀清老师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教会史。
如讲座题目所言,龙老师就中古教会史研究的三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看法。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中古后期的修道院?宗教改革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为了解释宗教改革的合理性极力批判中世纪后期的修道院,认为修道院入不敷出,不再能够实现救济功能;修士的素质在下降;修道院已经堕落。之后兴起的修正学派又修道院采取完全肯定的态度,认为修道院经济发达,修士的素质更高了。其后又出现了后修正学派,对修道院持好坏并存的态度。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理解中世纪晚期的“反修士主义”或反修士主义情节?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反修士主义的内容,如《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俗界的反修士主义,主要针对修士的渎职。神职界主要是上层主教的反教士主义,应对措施是建立了“巡视制度”。根据15、16世纪主教巡视中出现的对教职人员的控告只有极少数,可以说中世纪晚期并不存在轰轰烈烈的反教士主义运动。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理解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去宗教化?传统的看法认为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这种看法已面临社会史的挑战,社会史家认为当时存在着文化分层,普通民众更多的信仰民间武术。龙老师则将中世纪的信仰发展进行分期。第一个时期时传教与皈依的时期,时间从公元300年至公元1000年,此时宣教策略分为根除和调和两条路线,在调和中即形成了混合宗教。第二个时期是教牧革命时期,从公元1000年至13世纪中叶。至此直到16世纪都划归为第三个时期,即俗人宗教冲动时期。
龙老师对其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了学术史的梳理,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同学们收益良多。再提问环节听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也提出了各种问题,说明龙老师的此次讲座对听众们很有启发作用,此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