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晚,医学社会史论坛第18讲在长安校区文渊楼3段102室举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波副教授做了题为“结构人类学:理论进程与若干中国案例研究”的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李化成教授主持,李如东博士等教师代表以及我校数十名学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中,陈波老师首先对结构人类学的定义和重要人物流派进行了介绍。列维-斯特劳斯(1908-2009)开创了结构主义人类学,接着陈老师介绍了象征符号的可分析的结构性成分,指出这种结构性成分的意义、价值和功能依赖于他们所在的系统。比如语言系统等。然后引入意义、价值和功能转换的概念,指出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结构能够发生转型。如在《面具之道》中,斯特劳斯对美洲西北海岸面具的变化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每一个面具都有一个神话,神话版本众多,互相冲突。不存在一个唯一“正确”的版本,一个版本无非是另一个版本的“置换”(对称、颠倒、逆转等)。从一个族群到另一个族群,当面具造型样式维持不变时候,语义功能会颠倒。反之,当语义功能维持不变时,造型样式会颠倒。然后,陈老师向师生们介绍了两合组织:当不同群体在说村庄时,具体的表达是不同的。
点评环节中,李如东老师指出陈老师的人类学讲座对乡村医生口述史调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讲座中提到的王铭铭老师的四对关系学说,即内外、上下、前后、左右,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口述史的问题设计思路中,在这四种关系下,不应该视被访者为简单的个人,而应将其放在更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去看,超越物理层面以及目力所及范围,从文化的角度来对受访者进行提问。因此口述史调研在事先预设的问题列表之外,更应该对被访者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发现更为真实的史实。
李化成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事物没有比较就没有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比较的理论与方法;另外,我们应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本质,内涵一致,并不代表外延具有相似性;然后提出了历史学如何超越结构主义这一思考,而超越本身就是对结构主义的一种补充。
在场师生获益匪浅,并就感兴趣的问题与陈老师进行了讨论和交流。陈波老师的分析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其渊博学识与深厚研究功底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此次讲座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