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站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学术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Margaret Humphreys 教授做客医学社会史论坛

发布日期:2017-08-01 浏览量:

2017年7月25-27日,陕西师范大学医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特邀请美国杜克大学Margaret Humphreys教授赴中心交流访问,Margaret Humphreys教授为美国医学史学会前主席(2014-2016)、《医学史杂志》前主编(1999-2012),长期从事美国医疗社会史、疾病史的教学和研究。为期三天的学术论坛共分为三部分:“美国医学的历史和历史学”、“如何撰写疾病史”以及“医学社会史学术高端访谈”,此次学术论坛由陕西师范大学李化成教授主持,参与者包括南京大学闵凡祥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胡美老师、陕西师范大学姚娜娜老师以及医学社会史研究中心成员。

系列讲座第一讲:美国医学的历史和历史学

第一讲中,Margaret Humphreys教授首先对“历史学”的定义进行了阐释,通过对“白罐实验”进行解读以及现场的互动测试,揭示了学术研究的重点取决于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目标的定位以及研究者本身等因素。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所关注的基本点包括军事史、政治史、人口史、经济史、社会史、环境史等,具体到医学史来讲,则包括重要的医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重大医学进展、特殊人群/种族健康史、人类历史上高致死率的疾病、改变历史进程的疾病等。

基于十多年《医学史杂志》(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的主编经验,Margaret Humphreys教授对期刊论文收录的标准进行了诠释,引导大家关注什么是“好的历史”、“有价值的历史”以及“有趣的历史”(good history, valuable history, interesting history)。就研究材料来讲,“好的历史”研究应基于确切的原始资料,如当时的报刊材料、回忆录、手稿等。相比之下,报刊材料大多经历过编辑人为的过滤,回忆录可能带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未向大众公布的手稿则更接近于历史本身,因此科研人员在提出问题之后,应慎重选择研究材料。就论文主题来说,Margaret Humphreys教授通过对拒稿论文的主题进行分析,指出地方性历史研究由于范围太窄,并不适合发表在以西方读者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期刊上,该类型的研究可以与本领域更为广阔的主题结合起来,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就研究方法而言,现代的数字信息革命使学者更容易接触到更多新的资料来源,相应地,史学研究方法也可以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如采用“计量经济史”(Econometric History)、“定量史”(Quantitative History)研究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定位”法(GIS mapping)、“基因组信息”法(Genomic Information)、“数字人类学”(Digital Humanities)方法等。

最后,Humphreys教授以她近期的研究主题——哈里斯医生考论(Finding Dr. Harris)为例,向在场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学术研究思路、方法及过程,在场师生获益匪浅。

系列讲座第二讲:如何撰写疾病史

基于第一讲的方法论,第二讲“如何撰写疾病史”中,Margaret Humphreys教授则结合个人的学习与科研经历,揭示了历史学家是如何描述历史中的疾病的。

以疟疾(The Case of Malaria)为例,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分为5种不同类型: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以及诺[耳斯]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不同的疟原虫所引起的症状亦不同,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然而显微镜发明于19世纪80年代,因此部分学者主张运用现代科学理解历史上的疾病,而其他学者则可能持不同观点,于是根据所采用标准的不同,疾病史的撰写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对此,Margaret Humphreys教授引入了“疾病的社会建构”概念(Social Construction of Disease),即我们不应完全将基于现代医学诊疗手段命名的疾病范畴强加到过往的历史疾病上,所谓“回顾性诊断”(retrospective diagnosis)虽然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往历史中的疾病,但是我们仍应保持以当时的视角来审视该历史阶段中的疾病。以“肺痨”/“肺结核”(Consumption/Tuberculosis)为例,直到1881年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发现结核菌,人们才将结核菌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定义为“结核病”,而在之前则被认为是“痨病”,二者既有症状的相似点,却又不能完全等同;另一方面,“疾病的社会建构”重视疾病在社会中的意义,即疾病本身的社会标签往往决定着社会精英阶层对疾病的认知和处理方式等。讲座最后,Margaret Humphreys教授介绍了她在描述疾病史中所采用的方法:首先尝试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去理解疾病史,对导致特定疾病的寄生虫史进行系统梳理,即为病原体立传(Biography of the organism);同时借鉴进化论医学的理论工具,重视寄生虫和宿主这种永无休止、互相适应的进化军备竞赛;除此之外,亦可关注昆虫媒介生态学,即人类是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来抑制疾病传播从而改变历史进程的。

系列讲座第三讲:医学社会史学术高端访谈

论坛最后一天,在李化成教授的主持下,闵凡祥副教授和姚娜娜老师对Margaret Humphreys教授进行了一次公开的医学社会史高端学术访谈,

针对医学史研究中历史与医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医学社会史的旨趣与研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对于从事医学社会史的学者来说,拥有专业医学背景对研究医学史有多大影响?如果没有专业医学背景,该如何从事医学史的研究?研究医学史的历史学家常常被某些医生所诟病,认为所从事的医学史研究是“没有医学的医学史”,历史学家该如何应对这种批评?Margaret Humphreys教授结合自己从事医学史研究的历程及周围同事的案例,认为是否拥有医学背景并不是研究医学史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医学史研究有很多领域,如:疾病、医生、病人、医院、医疗体系、生态环境等。没有专业医学背景的历史学家可以避开需要专业医学知识的领域,选择不涉及或者涉及较少专业医学知识的领域进行研究,历史学家往往有其独特的视角,事实上会极大地丰富了医学史的研究。针对某些批评,Humphreys教授认为争论和批评是学术界的常态,批评者可能是为了大众利益,也可能是出于个人利益而进行批评,可以淡然处之。此外,Humphreys教授还就如何书写普通人的医学史提出了建议。伟人可能会留下出版物和信件,普通人可能无法留下文字记录,但是一旦他们进入公共领域,就有可能留下记录。如果关注普通人的健康问题,可以从一些请愿书、医院病历、司法记录等资料入手。

之后,Margaret Humphreys教授还热心回答了研究生在日常学术研究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对于研究生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通过参与三天的学术论坛活动,在场师生收获颇丰,这对于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具有重大的启发指导意义。李化成教授代表医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真诚感谢Margaret Humphreys教授的到来,并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这样交流的机会,提升中心在医学社会史领域的发展空间,促进医学社会史方面相关研究理论和成果的交流与互动。

附:讲座现场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