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与社会”系列讲座第四讲顺利举行
撰稿:马海蓉 审校:王亚萍
2020年5月9日晚7点,“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与社会”系列公益讲座第四讲正式开讲。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刘榕榕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查士丁尼瘟疫’与拜占庭帝国的医疗体系建设”的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陕西师范大学医学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邹翔教授主持,在线参与人数近七百人。

讲座开始,邹翔教授首先对主讲人刘榕榕教授进行了介绍。本次讲座主要从该瘟疫的史料支撑、症状及其性质、传播类型、传播路线、影响五个层面展开论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了疫病威胁下拜占庭帝国医疗体系的困境与重建。
刘榕榕教授讲道,从古至今,流行性传染病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而行的。在第一部分,刘榕榕教授主要通过史料文字、图片、地图等方式为我们讲述了查士丁尼瘟疫的概况。根据史家们的记载,查士丁尼瘟疫的典型症状是发烧、腹股沟淋巴结出现肿块与脓包,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次瘟疫的性质是鼠疫,其类型主要有腺鼠疫、肺部感染型鼠疫和败血病型鼠疫。该瘟疫具有突发性、快速性、高感染率即高死亡率的特征,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贸易繁荣的地区。它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人口在疫情期间出现了断崖式的减少;城市的粮食供应、商贸活动以及农业生产倍受打击;政府财政收入困难,引起上层阶级内乱;瘟疫还令民众出现恐惧、无助、绝望等情绪。
在介绍完查士丁尼大瘟疫的概况之后,刘榕榕教授又对疫病威胁下拜占庭帝国医疗体系的困境与重建展开讲解。刘榕榕教授讲道,瘟疫爆发前拜占庭帝国的医生偏重于医学理论的学习,对医学实践关注度不高,拜占庭政府对医疗体系关注度也不够,无法应对大规模疫病的侵袭。瘟疫爆发的原因及其病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难解之谜”,医护工作者成为高危群体,帝国的医护工作面临严重挑战。这一切都对帝国的医疗体系进行恢复和完善提出了要求。面对瘟疫造成的恶劣局面,帝国政府加强医疗体系建设,主要举措有:增加救治和照料病患的场所;在政府的主导下,医生与医院开始保持更为紧密的联系;设置临时医院和避难所。紧接着刘榕榕教授讲述了帝国政府加强医疗体系建设的效果,首先,受到瘟疫严重影响的包括君士坦丁堡、安条克等在内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城市的医院和救济所数量明显增加。其次,从6世纪中期起,医生开始常驻医院,几乎与此同时,拜占庭帝国开始拥有可以讲授医学知识的教师。最后,面对瘟疫导致的巨大人口损失,统治者及政府的着力建设拜占庭帝国的医疗救助体系,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此后地中海地区医疗体系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结语部分,刘榕榕教授指出,面对瘟疫对帝国人口等方面的巨大威胁,加强医疗事业的建设并不是拜占庭帝国关注民生的主要举措。一旦鼠疫疫情减退,医疗体系的建设就会退出皇帝关注的视野范围。继位的查士丁尼二世、提比略、莫里斯等多位拜占庭皇帝对医疗体系的建设活动趋于停滞。因此,在查士丁尼一世的推动下,拜占庭帝国的医疗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却并没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显现出长足的进步。
讲座最后,邹翔教授对本次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腾讯会议室和直播间的同学们线上积极的参与讨论,在留言区纷纷提问,譬如:有没有史料记载“查士丁尼瘟疫”后民众精神层面的重建;东罗马帝国的哪些人会接受医学教育,东罗马帝国的医生在帝国政府体制中扮演什么角色,等等。刘榕榕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讲述了跟该讲座相关的前期研究基础。刘榕榕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着听众,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