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与社会”系列讲座第五讲
——“黑死病期间西欧的瘟疫与社会”顺利开讲
撰稿:王亚萍
2020年5月10日晚,由陕西师范大学医学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南京大学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协办的“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与社会”系列公益讲座第五讲正式开讲。陕西师范大学医学社会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化成教授作了题为“黑死病期间西欧的瘟疫与社会”的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魏秀春教授主持,在线参与人数近千人。

讲座开始,魏秀春教授首先对李化成教授在黑死病研究领域的成就作了简短介绍,并指出通过研究14世纪黑死病,了解其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可以使我们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强化当下抗疫的决心。
本次讲座主要从“何为黑死病”,“黑死病其源”,“何以肆虐”,“死亡笼罩下的众生”,“直面死亡的坚持”等方面展开。李化成教授首先指出,黑死病并不是专业的医学术语,仅是对14世纪西欧瘟疫约定俗成的称谓。接着,李化成教授从薄伽丘的《十日谈》谈起,从考古学、词源学等视角对黑死病的病症及病因作了详细分析,指出在1894年香港发生鼠疫后,人们发现其表征与黑死病非常类似,因此,现代人一般认为黑死病是一种腺鼠疫。当然,学界仍存在不同的意见。
对于黑死病从哪里来的问题,李化成教授指出,当时有学者(比如薄伽丘)认为问题来自东方,甚至有人认为瘟疫来自中国和印度,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对东方神秘之境的想象。李化成教授认为瘟疫属于自然疫源类疾病,发源于中亚的某个地区。至于现代史家威廉·麦克尼尔认为瘟疫来自中国,李化成教授认为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14世纪黑死病发生之前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瘟疫。
关于黑死病为何在西欧肆虐的问题,李化成教授认为,黑死病在14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而后不断向西欧地区传播,直到1351年左右才逐渐消退。黑死病的易感人群不存在年龄、性别的差异,所有人都有易感性。其传播主要包括鼠-蚤-人,人-蚤-人,人-人三种类型。虽然老鼠,跳蚤的活动范围并不大,但是,中世纪脏乱的自然环境以及密切的社会环境给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总体而言,当时西欧社会对黑死病的医疗应对效果非常有限,并不能阻止黑死病的大范围传播。
李化成教授指出,黑死病笼罩下的西欧还是非常凄惨的,每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是由于材料的缺乏,很难对死亡数字作出精确的分析,只能根据现有材料,作出较为准确的推断。而恐怖的瘟疫引发了巨大的社会恐慌,人们在茫然之中寻找着救赎之路,犹太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遭到迫害,鞭笞者运动也逐渐兴起。
之后,李化成教授讲道,面对死亡的威胁,一些尚未受到瘟疫波及的国家和地区,世俗政权和教会已经做出预警和预防措施,对病者和亡者的关怀措施相继提出,加强整顿社会秩序,如反对屠杀犹太人,压制鞭笞者运动,推动建立劳工立法等。
讲座最后,李化成教授启发大家思考瘟疫带来的社会影响,对于黑死病是否为历史转折点的问题,李化成教授认为,黑死病直接的影响是西欧人口的减少,而间接的影响还需要更深入且细致的挖掘与研究。
魏秀春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精彩点评。线上听众们积极参与讨论,在留言区纷纷提问,李化成教授对听众们的问题做了耐心解答,中国人民大学赵秀荣教授也进行了线上互动。听众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并感谢老师们的分享,期待下一场精彩讲座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