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与社会”系列讲座第一讲顺利举行
2020年4月28日晚19点,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医学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南京大学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协办的“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与社会”系列公益讲座第一讲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学术对话的形式进行,主题为全球化视野中的疫病流行、社会应对与多层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医学社会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化成教授担任主持人及引言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张树剑教授、湖南岳麓书院张俊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闵凡祥副教授参与对话,我校师生及校外观众共110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及同步直播的形式在线收听了此次讲座。

会议伊始,李化成教授对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听众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与欢迎,并阐述了主办此次系列公益讲座的目的,即在疫情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传染病的知识普及,推动各界对人类与疾病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互动、共同命运与消弭偏见等问题深入了解和思考。

对话环节中,闵凡祥教授以“疫情史视野下的都市文明审视与反思”为主题,论及城市与瘟疫有着“不解之缘”,城市自出现之日即是疾病青睐的对象,时常成为“瘟源中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类的城市生活与社会组织模式,营造了瘟疫传播的条件。而人类在同疫病搏斗中,找出了多种方法化解疫病的威胁与挑战,比如研制抗生素和疫苗、修建传染性疾病医院、修建与改进城市公共卫生设施等。闵凡祥教授指出,当今世界在经历新型大规模急性疫情之后,要积极总结,在城市建设和生活组织模式等方面加以改进,以尽可能有效地应对和化解新型大规模急性疫病的威胁。

张树剑教授从中西医学对传染病的防控和救治出发,讨论了公共卫生和中西医之争。在公共卫生方面,张教授认为其开端大约可以追溯至1894年香港、广东的鼠疫大流行。张教授认为在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前不存在中西之争,争论的开始源于中医学因西学东渐带入“科学”,推动中医学的自我重新认知,从而开始对“科学”的追逐,此后“科学化”思维渗透至中医学各个方面。中医在参与本次新冠疫情与既往传染病流行中呈现了不同的面貌,中西医结合的救治方式目前展现了较大活力,无论是中医或西医,面对整个国家处于疫病的情况之下,仅通过单方力量不足以面对,中西医需要共同参与。

张俊教授认为哲学在疫情应对中的真正作用是认清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用以体悟生活、感悟生命,此为“无用之大用”。而后,张俊教授主要谈及了“全球化”与疫情流传的关系问题。面对此次疫情,全球化的格局出现了倒退,中国应该积极对此做出回应。

讲座进入提问环节后,听众们反响热烈,向教授们积极提问,三位教授分别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李化成教授高度评价了听众们的思考和提出的问题,并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指出学者们对医学社会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总结医学发展规律,认识医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希望接下来的讲座继续推动医学史研究的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李化成教授的主持和牵头下,医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组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与社会’研究”团队,分数据组、叙事医学研究组、疫病传播与医学防治组、社会心态与应急行为组、社会防治组、疫情全球化研究组、传染病史学史研究组七大研究方向,进行资料收集与研究工作,建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与社会’研究数据平台”,并形成核心研究课题31个,为政府的公共健康研究、卫生防护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和参考;并成立“疫情全球化”专项研究计划,对世界各国的疫情发生、应对和影响等问题做出研究,介绍中国经验,推动全球防疫进程,并加强不同国家、肤色之间的相互理解、共情和写作。本系列讲座也是上述工作的一部分。
此次讲座促进了听众对全球化视野中的城市文明和疫病流行、中西医救助与全球化问题的反思,对当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本系列讲座亦是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知史明辨,暖‘心’战疫”20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大学生在“知史明辨”的基础上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共同助力打赢疫情防护战。接下来,系列讲座将继续围绕“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与社会”这一主题,分别讨论雅典瘟疫的医学寻踪,古罗马时代的瘟疫与社会,“查士丁尼瘟疫”与拜占庭帝国的医疗体系建设,黑死病期间西欧的瘟疫与社会,近代欧洲鼠疫的流行与消失等议题,努力发挥医学社会史中心学术服务社会的功用,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撰稿:张建兰
审阅:王亚萍,刘献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