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7日晚上7点,医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第2次硕博读书会在中心办公室602举行。参会人员包括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王晨辉、高阳博士、中心助理刘献鹏及多名研究生。此次讨论会主要发言人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程子妍和郭超。
首先,程子妍分享了《麦克尼尔的疾病全球史理论初探》。威廉·麦克尼尔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全球史的奠基人。他于1976年出版的《瘟疫与人》一书从疾病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历史,将疾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围。麦克尼尔的疾病全球史理论,是其全球史观与疾病史写作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人类交往的全球化,在人类巨寄生与病毒、细菌等微寄生之间脆弱平衡经历了不断的被打破与再重建后,疾病也实现了全球化。疾病的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过程也给人类对抗疾病带来了新的挑战。参加讨论会的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高阳认为这篇文章的比例分配不恰当,应当缩减对麦克尼尔疾病全球史理论的论述,将重点放在对这一理论的评价上。全瑾认为可以加强对理论的灵活应用,增添一些对中国疫病的阐述。
接着郭超分享了他的翻译稿《赞美鞭笞》。鞭笞最早正式出现在本尼迪克特修院制定的圣本笃会规中,规定犯有一些违例行为的人要接受鞭笞的惩罚,但此时鞭笞并不是普遍的行为。到了皮特·多米安时期,他大力倡导鞭笞,与他人辩论。最终在13世纪初,鞭笞成为了修士与修女之间,甚至俗人修士与平信徒之间的普遍行为。柳雨就鞭笞的原因向郭超提出了问题,郭超认为鞭笞的原因之一是效法耶稣,原因之二是在末世论盛行的时期,主动受苦向上帝表明自己信仰的决心,以求在末世降临的时候可以受到拣选,升入天堂。刘献鹏指正了郭超在翻译上的一些不妥之处,认为有些语句不是很通顺,应加以修改使之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在大家热情的讨论中,时间飞快地就到了晚上9点半。此次讨论会使参会人员对麦克尼尔疾病全球史理论和鞭笞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如何写文章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如何更好的翻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